close
挫折是必然的,沒有挫折就不是人生。失敗多了,表示眼界看得多了,也是一種成長-施振榮
以下擷取自媽媽做自己,孩子就能做自己>>
我想,只要父母願意回復好奇的童心,陪著孩子在生長的土地探索,把家鄉的每一棟房子、每一條溪流、每一棵樹,都當作有生命的個體去觀察、去對話,自然能幫助孩子打開耳朵聆聽,用雙手觸摸,用嘴巴品嚐,用五官攝取故鄉的影像,不管將來孩子飛多遠,沿著童年走過的軌跡和曾經有過的感動,都不會忘記回家的路和原鄉的呼喚。
想想孩子是什麼呢?他們只是年紀比較小,卻和大人一樣是人類,當然一樣具有同等的生命需求需要--愛與被愛。因此,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總是把「大人」的「大」字(也就是權威)拿掉,回到「人」的本質,把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去尊重、去對待。
以下擷取自媽媽做自己,孩子就能做自己>>
當你用成人的眼睛重看兒時的自己,會發現
你愈瞭解自己,就愈瞭解你的小孩
你兒時希望被對待的方式,正是孩子心中渴望的親子關係
教養是找回自己,忠於自己
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,就先讓自己成為那樣的人
有一天,當你發現孩子的缺點,竟然就是自己的缺點時,
你會恍然大悟,孩子身上有你童年的影子,
當你願意回到原生家庭找到你情感的根芽時,
孩子便成為你探看自己的鏡子。
女人,妳的名字不只是母親──媽媽的愛與自我追尋
「照顧自己」和「照顧家庭」一樣重要。媽媽也要週期性地為自己做心靈打掃,為自己灌溉養分和能量,挖掘興趣與樂趣,圓滿自己的快樂人生。
看見是智慧,被看見是勇氣我想,成為父母最大的福分就是藉由養育孩子,宛如實境模擬般把自己變成一個小孩,重新回到過去。不管過去在原生家庭是傷心的、遺憾的,甚至是無法挽回的記憶,你都可以試著把它轉化成美好的養分,從「失去的時光中,收回一片片土地」,成為你和下一代生活的重要磐石。
我想,只要父母願意回復好奇的童心,陪著孩子在生長的土地探索,把家鄉的每一棟房子、每一條溪流、每一棵樹,都當作有生命的個體去觀察、去對話,自然能幫助孩子打開耳朵聆聽,用雙手觸摸,用嘴巴品嚐,用五官攝取故鄉的影像,不管將來孩子飛多遠,沿著童年走過的軌跡和曾經有過的感動,都不會忘記回家的路和原鄉的呼喚。
想想孩子是什麼呢?他們只是年紀比較小,卻和大人一樣是人類,當然一樣具有同等的生命需求需要--愛與被愛。因此,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總是把「大人」的「大」字(也就是權威)拿掉,回到「人」的本質,把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去尊重、去對待。
原來,每個人的內在,包括我的父親,都藏著一個「感情的容器」,卻沒有人教我們去探看、觸摸、接納。有可能連我們的父母(或我們自己)都不知如何去面對,該透過什麼方式才能找到自己,更遑論成全子女走自己的路。
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比擬這個感情的容器為「自我的罈子」。她說:「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的罈子,有時裝著喜悅、活力和安全感,有時候裝著討厭、自責和頹喪。」不管罈子裝的是什麼,都是獨一無二的,你可以修補它、清空它,再重新裝滿,卻不能為了任何一個人違背自己,放棄自我。
薩提爾寫的「尊重自我」,讓我看了熱淚盈眶:
「我就是我。天地之大,沒有任何人像我一樣。
有一些人某些部份像我,但沒有一個人完全和我一模一樣,
所以,一切出自於我的,都是真真實實屬於我,
因為那是我個人的選擇……
我擁有我的幻想、我的夢想、我的希望、我的恐懼。
我擁有我所有的勝利和成功,我所有的失敗和錯誤。
因為我擁有自己的一切,我可以和自己成為最親密的朋友。
這樣我可以愛自己,並且和我的每一部份友善相處……
我知道自己有一些地方讓我困惑,也有別的部份是我也不明白的,
不過,只要我對自己友善且親愛,
我就能勇敢地,滿懷希望地尋找困惑的解答,
並且尋求方法,更了解自己。
不論我說什麼、做什麼、想什麼或感受什麼,這都是我,
真實代表了那個時刻我的情況。
稍後當我回想當時自己,看起來、聽起來的樣子,
自己說過的話,和做過的事,還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覺,
有些部份也許顯得不合時宜,
我可以摒棄那些不合宜的,而保留那些經過證明後合宜的。
並且創造一些新的,以代替那些被我摒棄的。
我可以看、聽、感覺、思想、說話和做事。
我有足以生活下去、與別人親近和創造的工具,
並且能夠使我周圍的人事物,呈現出意義和秩序。
我擁有我自己,所以我也能掌握自己。
我就是自己。而且我很好。」
我告訴自己,與其遺憾與空想,不如給自己更多的可能。至少努力過,踏踏實實的為自己活過,哪怕後來不盡人意。活著,就沒有遺憾了。當我願意真誠的面對自己,往生命的深處走去時,我才猛然察覺,真正的父親和現實生活中的父親,不全然一樣。有時候,也許你以為你恨一個人,說不定心底深處裡是深深愛著他的。現實中的我們和深處的自己,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反差?
用溫暖的理解以及愛,找到最真的我,尋回童年的夢,也重新探看屬於父親的罈子。一個完整的人,具有生命各種不同的面貌,會經歷生命各種高低起伏,有堅強有軟弱,有優點也有缺點。也就是說,只要是人,不管是大人或小孩,都會受傷流淚,也會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愛和肯定。
可惜的是,大人在管教小孩時,常常過於急切的告訴孩子「什麼應該做、什麼不可以做」,或者「不聽話就會導致什麼可怕的後果」而忽略孩子真實的感受和實際面臨的困境。我常聽到許多青少年在背後嘲諷大人:「爸爸媽媽只會嘴巴說教,事實上他們要求我們的,自己都做不到。」
事實上,承認自己(人)的不完美,反而能讓自己和孩子的心靈更加接近。
打個比方,也許你覺得你的孩子「應該」要善解人意、體貼他人。在你說出自己理性的期待之後,不妨也坦承自己有時無法做到,並進一步分享你過往的體驗和挫折,同時也說出你親身體會而來的方法,希望孩子和你一起努力。這樣的表達方式,說不定更有說服力,也更能打動孩子。
記得七年前剛開始投稿寫作,常常被退稿,最高紀錄連續被退了九次,第九次收到退稿通知時,忍不住在電腦桌旁哭了起來。受到兩個孩子的安慰和鼓勵,才鼓起勇氣投第十次,終於成功了。收到兩千元的稿費後,便開開心心請孩子吃大餐分享我的喜悅。
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,當你努力活出自己,想辦法突破瓶頸,當有一天孩子遇到同樣的挫折,只要你拍拍孩子的肩膀,說一些安慰的話,孩子馬上能感同身受明白你不是在說教,而得到你的鼓舞,奮力再起。
孩子的心靈敏銳而直接,即便是學齡前的孩子,也能分辨出父母的「心、口」是否真的合一。因此,你愈真實,愈不像一個只會說教的控制者,孩子反而更能敞開心靈和你談心,並接受你的建議。
人,是感情的罈子。罈子裡可能裝滿正向的自信,也可能承載著負面的悲傷。薩提爾博士說:「孩子還小時,是透過父母傳出的訊息來看待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。每個人自我的罈子裝什麼,不是天生的,而是學習來的。你的孩子正從你所創造的家庭,隨時隨地學習他的罈子裝著什麼。」
你想為自己的罈子注入更多的愛、溫暖與體諒嗎?你想為自己的家庭,烙刻什麼樣的心靈地圖呢?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,就先自我期許,讓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吧!
全站熱搜